找到相关内容3314篇,用时3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儒佛导言(1)

    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3期,又见《宗教》2000年第3期)、张风雷《“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宗教》2001年第2期)、黄夏年《四十年来汉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462651.html
  • 探讨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

    交融,在隋唐时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凝聚复合的产物,特别是汉传大乘佛教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仕宦大夫无不用佛教思想理念陶冶性情,规范身心...

    高荣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30562853.html
  • 六祖与国恩寺关系

    村民都要到国恩寺把六祖像迎请到各村敬奉,礼拜。  二十罗汉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大雄宝殿两边供奉的罗汉一般都是十六或者十八个,而六祖惠能故居国恩寺的大雄宝殿两边却供奉着二十罗汉。国恩寺大殿为什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72662923.html
  • 太虚大师的净土思想

    等大德,直到今天,汉传佛教徒中,修习净土法门者犹占多数。太虚大师虽然被作为主要弘扬法相唯识学、提倡人间佛教的新派代表,非净土宗大德,但对传统的净土法门提倡颇力,与被推尊为莲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师为知交。他...

    陈 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03862943.html
  • 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

    展开的核心。这种信仰主要表现为对四个层次的对象的信仰,即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神。根据中国汉传佛教的情况,这种信仰在诸佛信仰中表现为三世佛信仰特别是释迦牟尼佛信仰和阿弥陀佛信仰;在菩萨信仰中表现为四大...

    李利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05262956.html
  • 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反思性

    rdquo;于此可见,太虚之所以设立法界圆觉宗,其意图主要有二。一是出于对汉传佛教系统的佛法定位;二是由于完全符合中国化佛法系统的历史实情。如果缺乏对法界圆觉宗的安立,那么中国大乘佛法系统的独特贡献和发展...

    陈永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33563007.html
  • 弘扬和合文化 丰富人文精神

    与西方文化的区别说到底就“性善”与“性恶”区别。无论是儒家、道教,还是中国化了的汉传佛教主张“性善”,提倡修身养性,“人之初,性本善。”已经是家喻户晓;而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忏悔。这也能够找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53963045.html
  • 禅宗现代转型之路剖析——以安祥禅、现代禅、生活禅为中心

    、出版社、文教基金会、网站,同时建设象山修行人社区,与基督教信义宗展开宗教对话等。  其实,现代禅的出现不但是台湾佛教蕴含的内在危机之起点,也是传统汉传佛教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次觉醒。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探索与发展的弘扬者与实践者,有所裨益。   〔圣凯,1972年生,浙江苍南人。1990年出家。2000年获中国佛学院佛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生。发表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等专著,...

    圣 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595963156.html
  •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简论

    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员会”,至西安法门寺迎请舍利赴台供奉三十七日。二OO四年三月,又与大陆佛教界携手合办“海峡两岸以及中华佛教音乐展演”,由两岸汉传、藏传、南传佛教...

    星云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13263184.html
  • 禅法要义

    在教下又称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等持,止观双运,是静虑、思维修的禅那义。  在我国,随着高僧大德对禅那的研究实践不断深入,形成了汉传...

    唐思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53363318.html